高原上的夏季,总带着几分不期而遇的凉意。当东部平原在暑气中蒸腾时,海拔2000米以上的河湟谷地、湟水两岸,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冷凉蔬菜正借着这份“天然清凉”拔节生长。
上世纪末,青海农业还困在“粮为主、菜为辅”的格局里,蔬菜种植零星分散,品种多是耐储藏的马铃薯、白菜、萝卜,本地人吃菜多靠外省调运。转机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里——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紫外线强,这些曾被视为“农业短板”的特质,恰恰成了蔬菜生长的“天然优势”。
从几户农民试探着种,到千亩田畴规模化连片种植;从单一品种的自产自销,到众多优新品种的多产外销;从被动寻商机找销路,到政府规划产业带、打通销路……几年时间,青海冷凉蔬菜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从点到面,从线到链,从“出青”到“出海”,从丰富自家“菜盘子”到补给全国“菜篮子”。如今,红白菜薹、豆苗、荷兰豆、莴笋、娃娃菜、西蓝花等几十种优新蔬菜在高原扎下根,蔬菜产业成为仅次于粮食、油料的第三大农作物。这片“高冷”之地正把“冷凉”的天然禀赋转化为火热的富民产业,让高原鲜蔬的清香飘向全国,远达海外。
自然馈赠,筑牢产业根基
雨后的田垄间腾起一层薄薄的雾气,一株株罗马生菜绿油油,齐刷刷地挺立着,精神头十足。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青海出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上热闹得像赶集一样,农户们忙碌地在菜田间穿梭采摘。负责人雷有月埋头精选着每一株即将入筐的蔬菜。“这是发往香港的订单蔬菜,每一株都要精挑细选,外面的这一层大叶就不能要了,保留最鲜嫩的部分。”
然而,雷有月的这条“供港”之路走得并非平顺。“这里的海拔是2800米,当初嫁过来时只种青稞、油菜、马铃薯,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天年不好的时候甚至有绝收的情况。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种蔬菜效益好,于是萌生了想种蔬菜的念头,便开始外出学技能、找销路。”雷有月说。
“可开头哪有那么容易啊!乡亲们的质疑声、独自找销路的酸楚、初种时的手足无措……”遥想八年前,第一次尝试种蔬菜的情景时,雷有月的声音里透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头一年就种了70多亩,不敢多种,怕赔了!后来随着销路的打开,规模扩大到600亩,更可喜的是随着供港基地的落成,蔬菜产业正式走上正轨,有了大量的固定客户后蔬菜根本不愁卖。目前主要种苦菊、球生菜、红叶生菜等,采摘季从每年7月持续至10月中旬,亩产量3000斤左右,带动周边40多户农户增收。”
谁能想到,一个山窝窝的农村妇女竟然能把高原蔬菜卖到香港商超。究其这场“突围”之路,不难发现,青海冷凉蔬菜的生长密码,藏在高原独有的“气候馈赠”里。正如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青海年平均气温只有3.4摄氏度,每年5月至10月南方蔬菜生产进入伏缺期,青海成为蔬菜生长宝地。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让干物质、维生素在叶片中悄悄积淀。”
“青海发展冷凉蔬菜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以及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曾在青海从事过农业工作的常德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产业专家团常德工作站站长杨连勇说,青海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蔬菜的生长周期比较长,非常适合十字花科类的蔬菜生长,搭配强紫外线辐射,既抑制了病虫害滋生,又让蔬菜光合作用更充分,因此尤其适合发展绿色有机蔬菜。
立足海拔高、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的区域生态优势和错季生产等特点,青海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58万吨以上,其中有70万吨向外输出,今年1至7月全省输出冷凉蔬菜1900吨,是去年同期输出量的2.1倍。
生产区域从海拔1650米到3000米,河湟农业灌区向高海拔山旱地区、沿黄河灌区以及农牧交错区拓展,沿黄流域地区逐步加大设施发展同时兼顾露地蔬菜。全省15个重点县建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复种蔬菜、种苗繁育、食用菌生产分区,总体呈点状分布、带状发展的格局。
品种从单一到多元,引进耐寒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0余种,露地蔬菜品种达9大类220个,可种植蔬菜种类不断增加,品种结构更新速度快,供港蔬菜中叶菜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成为菜农增收的主要品种。
规模从点到面实现集群发展,互助万亩供港蔬菜基地、湟中娃娃菜基地、贵德菜薹基地、湟源荷兰豆基地、格尔木大白笋基地……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区域品牌应运而生。
青海被誉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没有工业污染,土壤与水源保持着原生洁净;更因高海拔的“天然屏障”,病虫害难以存活,农药使用量远低于平原地区。这种“靠天帮忙、少人干预”的种植环境,让青海冷凉蔬菜自带“绿色基因”,成为市场上辨识度极高的“生态标签”。
科技为翼,激活发展动能
2022年,西宁市湟中区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此后,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蔬菜为主导产业,构建起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格局。
眼下,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上千亩蔬菜基地上的菜薹正值采摘。“以前都是大水漫灌,凭经验施肥浇水,有了水肥一体化项目,节水节肥,菜薹产量也提高了。”基地负责人钟光言说。
田埂边,来自深圳市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杜荣贵正在收购菜薹。“这个季节青海产的冷凉蔬菜品质好、口感佳,特别是菜薹口感微甜,深受香港、深圳等地消费者青睐,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收购。”
杜荣贵的订单里除了菜薹,还有罗马生菜、苦菊等。让深圳客商不远千里到青海下单的原因除了品质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产基地有规模、品种多,从每年5月至10月持续供应,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
湟中区冷凉蔬菜的发展正是全省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缩影。这几年,青海各地的冷凉蔬菜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首先是种植规模告别了“小打小闹”。以前农户种蔬菜都是零星种植,规模小、防风险能力弱。近年来,青海推进“设施+露地”蔬菜“双轮驱动”,精心谋划了一批重大“菜篮子”工程项目,推进“菜篮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蔬菜产业步入快车道。更重要的是先进技术、理念的融入,使蔬菜品质、产量得到“双提升”。
“通过五年数据比对,呈现出以下几个变化。”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作物栽培处负责人柳红告诉记者,首先是面积上的增加,2021年播种面积最低为63.45万亩,2024年最高为66.44万亩;其次是产量上的增加,近五年平均产量为154.79万吨,2024年产量最高达165.06万吨;再次是品种资源上的转变,随着全省冷凉蔬菜生产效益的不断显现,蔬菜新品种引进种植加速,实现了由单品种一茬种植向多品种四季轮作转变,由大路菜向设施细菜的转变。
科技为高原冷凉蔬菜装上“智慧引擎”,不仅让产量实现新的增长,更推动品质迈向新高度,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科技力量正让高原冷凉蔬菜焕发别样生机。
“种植模式从一年一茬发展到一年多茬,如露地蔬菜可做到一年三茬,设施蔬菜可周年生产,一年最多可种6茬。为进一步解决产量小与需求大之间的矛盾,农技部门不断从土地挖潜力,向种子要后劲,由‘时间’扩规模,从‘科技’要效益,着力提升青海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据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白惠义介绍,近年来全省以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引领,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水培、植物工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设施结构提升改造、温室补光增温等设施栽培技术;微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生产技术;遥感监测、智能控制、物联网应用等信息化生产技术;优新品种、水肥一体化、机械移栽技术等优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光伏农业、戈壁农业等多种生产方式。全省已逐步形成了“大宗主导品种+特色品种”“自我供给+高原夏菜输出”的绿色生产模式。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长、国家大宗蔬菜体系西宁试验站站长、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园艺产业首席专家钟启文表示,近年来针对蔬菜产业品种杂乱、更新速度慢的问题,通过引育结合,自主选育辣椒、番茄、菊芋、香瓜茄等高原特色蔬菜新品种28个,引进筛选国家蔬菜产业体系专家选育的新品种50余个,提升了品种自主选育能力,规范了品种引进推广渠道;针对种苗供给能力弱的问题,集成冷凉蔬菜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茄果类蔬菜嫁接技术以及设施果品脱毒繁育技术,指导建立蔬菜种苗繁育工厂5万平米,支撑繁育优质种苗1.2亿株,提升了全省商品化蔬菜种苗自主供给能力;针对蔬菜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大力集成适宜农机装备,创新变革种植模式,蔬菜生产机械化率提高20%以上。
远销四方,拓开产业新局
作为全省最大的“菜篮子”,海东市乐都区的“菜篮子”里装着全省40%的蔬菜。乐都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服务中心主任马国业说:“我们的蔬菜不仅远销上海、香港,近些年还搭上了‘一带一路’的快车道,乐都彩椒远销俄罗斯、马铃薯发往吉尔吉斯斯坦。”
从青藏高原到粤港澳大湾区,最快40小时,青海蔬菜就能端上远方的餐桌。青海冷凉蔬菜“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远、踏得更稳。
2023年,互助县在全省率先首次实现蔬菜供港,为冷凉蔬菜产品“走出去”探索了新路径。
自2024年起,青海省政府连续两年在香港举办“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推介会上,羽衣甘蓝、紫白菜、红菜薹……30余种高原冷凉蔬菜火爆出圈。
今年6月,随着青海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批配中心的启动,来自西宁市的以明星单品豆苗、菜薹等为代表的8种冷凉蔬菜正式开启运输征程,这也标志着高原冷凉特色蔬菜产业与香港和大湾区市场实现了持续供应。
为了能让这一季的鲜货以最快速度“出海”,西宁海关针对特色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制定精细化查验监管计划,提供“7×24小时”预约服务。与全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口岸海关建立鲜活易腐农产品出口联系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持续畅通“属地海关—口岸海关”全链条“绿色通道”。依托航空口岸开通国际客运航班“腹舱带货”业务,冰鲜冷水鱼、冷凉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在24个小时内就可抵达国外客户餐桌。
蔬菜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既筑牢了乡村产业发展根基,又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之路,实现了“双赢”发展。
“这片蔬菜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底气,这两天采摘豌豆苗一斤按5块钱算,摘得越多工资越高!”大通县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豌豆苗生产基地上,几十位农民一字排开,青山乡沙岱村村民乔玉莲手指翻飞间,一簇簇带着露珠的豆苗被整齐码进竹筐。
三年前,她还得东奔西跑,到城里打工,如今,她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手速快的话还能更高。更让她开心的是,基地离家近,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家中老小。生活,正如她手中的豌豆苗一样,悄然盛放开来。
“通过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在城关、新庄等乡镇蔬菜主产区吸纳带动长期农民工3800人务工,临时性用工3.56万人,累计带动3.94万人就业,农民工总收入达4920万元以上。”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通过建设蔬菜基地、引进加工企业等措施,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环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
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告诉记者,目前,互助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其中供港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年产各类蔬菜17万吨,外销13万吨,产值突破7.6亿元,带动全县2万余户农户参与蔬菜生产,人均增收达到2万余元,提供了50多万人次的务工机会,实现务工收入5000多万元,冷凉蔬菜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1.4万亩的紫皮大蒜产值1.6亿元,3万亩的地膜马铃薯产值1亿元,还有5800亩的乐都长辣椒,产值将近1亿元……”马国业对这笔账单“如数家珍”。目前,乐都区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党建+合作社+基地”等产业发展模式,培育6家规模化加工企业、136家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3.5万人。
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全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有蔬菜龙头企业13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500余家和种植大户2300余家。生产、加工、销售,推进了全省蔬菜生产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同时,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中心,升级改造15家冷链企业,建设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成蔬菜恒温保鲜库41座,新增冷库达10万吨,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