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香港特區政府於2022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截至上月底共收到近14萬宗申請、逾9萬名高才已抵港。計劃下發出的首批簽證/註於去年12月底陸續到期,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昨日宣布,截至上月底近1.4萬名高才的逗留期限已屆滿,其中近7,400人申請續簽,比率為54%;連同簽證/註將於3個月內到期者,合共已有9,699人申請續簽。入境處已處理9,044宗申請,8,511人已成功續簽,獲批率約為94%。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估算整個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又透露獲批續簽的高才月薪中位數約4萬元、約10%月薪至少12萬元,更不乏月入30萬元者,反映他們在市場甚具競爭力,「這些高才為香港帶來消費力及稅收貢獻,更為經濟注入實質動力。」
高才通計劃於2022年底推出,高收入及指定高校畢業生可在無須受僱情況下申請簽證來港。計劃推出以來反應踴躍,截至上月底共收到近14萬宗申請,其中約11萬宗獲批、逾9萬名高才已抵港。同期,共有13,678名「高才」的逗留期限已屆滿,7,394人申請續簽,連同簽證/註將於3個月內到期並提前申請續簽者,近9,700人已申請續簽。
孫玉菡昨日對續簽率過半感到滿意,「即每兩人中便有一人選擇留港發展。」他指出,英國也有類似面向大學生的「Graduate Visa」 (畢業生簽證),申請人須於全球排名前五十大學畢業,約46%選擇留英繼續發展,「相比下,香港的高才通計劃表現略優。」
不獲批多為資料不完整
對有少數高才不獲批續簽,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翁榮楨解釋,並無分類列明拒絕原因,但大多為資料不完整,以及申請人未能應要求補交文件,「亦有從事保險等佣金制行業的高才,由於無法證明自己在港工作期間有穩定收入,申請因而被拒。」他強調,如從事佣金制工作但有穩定收入,同樣可成功續簽。
截至上月底,簽證/註期已屆滿者有46%選擇不續簽,孫玉菡指高才通容許高才獲批簽證/註後再來港找工作或創業,形容這是香港與高才之間「互相選擇的過程」,且即使選擇離港者,他們留港期間亦有消費,「留不到他們都無蝕底。」同時,計劃亦持續吸引優秀高才落戶香港,他們已逐漸成為本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有效填補人口及人力資源的缺口,並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
續簽高才月薪中位數約4萬元
數據顯示,獲批續簽的高才普遍有可觀及具競爭力的收入水平,其月薪中位數約為4萬元,約25%月薪達8萬元、約10%達12萬元,最高1%更達30萬元或以上。孫玉菡指出,以續簽數據及調查所得為基礎,估算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他表示,特區政府將持續密切關注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續簽申請情況,同時持續優化計劃的細節,並考慮對本港社會的影響,務求招攬合適的人才落戶香港;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亦會向抵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落戶香港,融入社區。
民建聯人才高地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高才通計劃吸引全球人才來港發展,其續簽情況亦直接反映人才是否成功融入香港,「獲續簽者代表已在港建立穩定事業基礎、適應本地生活;未申請續簽或不獲批准者,則顯示其未能充分扎根香港。」
他樂見首批高才續簽進展順利,認為續簽結果將成衡量人才政策成效的關鍵指標。他續說,認同並高興勞工及福利局正加強人才防騙宣傳,人才服務辦公室亦主動保障來港人才權益,建議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結合社區情況提供落地支援,確保人才在港安居樂業。
續簽者多從事商貿金融服務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高才通計劃持續為香港關鍵行業注入新動力,已成功續簽的高才主要集中從事商業及貿易(23%)、金融服務業(19%),以及創新科技領域(17%);53%為40歲或以下人士,正值事業發展的黃金階段,具備長遠發展潛力。
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許多來港高才具備深厚科研背景,他們的加入不僅提升行業競爭力,更促進了知識轉移與創新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及創新科技樞紐的地位。同時,高才家庭來港對優化人口結構亦有積極作用,其年輕化特點及攜家庭定居的趨勢,將逐漸成為本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有效填補人口及人力資源的缺口。
勞工及福利局副秘書長(人力)曾裕彤指出,已成功續簽的高才除了從事商貿、金融服務及創新科技業外,11%為保險經紀行業,部分人是精算師或管理層;從事建築測量、教學科研、公關等行業則各介乎2%至4%。
帶同子女來港有助優化人口結構
數字亦顯示,近半續簽者有為其配偶及/或18歲以下未婚受養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註,平均每位申請人攜同約1.7名子女來港。
孫玉菡指出,香港年輕人口比例低,急需增加,高才帶同子女來港有助優化人口結構,「這些家庭的融入亦促進社會多元發展,為教育、消費及社區建設帶來正面影響,提升香港作為宜居宜業城市的吸引力。」
對續簽高才的跟進調查亦顯示,66%受訪高才以香港為慣常居住地,其中70%居於租住單位,13%居於自置單位,其餘17%居於酒店或由僱主提供的住所等。28%受訪高才的受養配偶已在香港就業,每月薪金中位數約3萬元。孫玉菡表示,並無統計有多少高才來港產子,並指即使現時有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每年本港新生嬰兒數字變化亦不大。
【特稿】過來人籲有意者應提早規劃如實申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現年約30歲的劉同原居深圳、在美國一間百強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透過「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申請來港,今年初已成功申請續簽,可獲延長逗留期限3年,整個申請過程僅約一個月。
他昨日分享時指,當初因欣賞香港聚集全球資本與人才而選擇來港,又指香港國際化且常用英語溝通,過往兩年工作上獲得上司與朋友的肯定,令他決心繼續留港發展「創造無限可能」。他呼籲其他計劃續簽的高才應提早規劃,並應如實申報,「不要盡信網上中介。」
劉同坦言,早年雖獲美國錄取,但擔心語言問題選擇回流內地發展,直至2023年1月成功通過高才通計劃B類申請來港,其妻子隨後亦以受養人簽註來港,並在設計行業找到工作,目前二人在港租樓居住,周末常返回深圳。
他透露,計劃在香港購置兩房新屋,惟仍需「幾年時間」儲蓄首期。他亦欣賞「香港學生英文較好」的教育優勢,計劃在港生小孩。
欣賞港職場「以結果為導向」
現時任職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戰略經理的劉同,負責制定和執行公司戰略,月入高於高才通月薪平均數字之上。他認為,香港背靠龐大的內地市場,且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能為其提供更佳職業發展平台,助他「突破舒適圈,獲得無限可能」。言談間,他特別欣賞香港的職場文化,指港人做事「以結果為導向」,且更有邊界感,這亦是他選擇扎根香港的重要原因。
被問到在港工作有何困難時,他坦言語言是最大障礙,因未曾接受過廣東話教育,故現時經常聆聽廣東話歌,與同事溝通時約八九成時間都是以廣東話交流,期望可於3至5年內「真正完全融入香港」。對於過往兩年獲得上司與朋友的肯定,他形容是對自己的激勵,令他想在香港「創造無限可能」。
劉同的簽註原定今年6月到期,他提早3個月申請續簽,其間過程順暢,約一個月便取得3年簽註延期獲批。他指申請續簽時已相信很大機會獲批,形容是「事在必得」,並根據時間表和官網指引提交資料。他提醒其他有意續簽者做好時間規劃,如有疑問便向官方機構查詢,切勿依賴中介或網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