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迎來黃土地上的搖滾樂 陝西華陰老腔亮相荃灣

香港文匯網2025-08-17
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與趙太生呈現《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太生與老腔——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音樂會17日晚將於荃灣大會堂演奏廳上演。音樂會特邀以國家級非遺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為主唱的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來港,與香港中樂團三弦首席趙太生展開跨越地域、貫穿古今的音樂對話。本地音樂製作人趙增熹擔任音樂顧問,透過一系列精選及新編曲目,讓黃土之聲與現代三弦產生碰撞。曲目包括《將令一聲震山川》《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等經典老腔曲目,以及注入現代西方律動的《夜來香》《康定情歌》、陝北說書《颳大風》等。

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常在傳統基礎上創新。主辦方供圖

張喜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他第三次來港演出,時隔十年,香港的許多變化都令他覺得新奇。「真是人傑地靈。」他說。

生於1947年的張喜民自15歲開始學習華陰老腔,至今已60餘年。「在樂團裏,一個主唱就擔任了生、旦、凈、丑的角色。樂器包括鼓、手鑼、馬鑼等。過去一部戲最短的三個小時,最長的要四個小時。」

華陰老腔過去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為適應社會發展,張喜民打破了這種收徒制度,並開始在傳統上接受創新。他更曾於2016年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率團與歌手譚維維合作《華陰老腔一聲喊》,極大地提升了老腔的知名度。

現時許多傳統技能都缺乏繼承者,老腔也是。許多人都要考慮賺錢養家的問題,因此無法特意抽出至少兩年的時間去學習老腔。這是傳承的一大問題。而現在,教授老腔甚至還需要給學生付「工資」,這樣才能保證有傳人。

一些年長的人無法接受創新,認為這種呈現方式不是老腔,但張喜民認為,有些形式必須要改,同時也要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隨社會腳步前進。如此,戲曲才能延長壽命。「有人看才有壽命。」他說。

張喜民自15歲開始學華陰老腔。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張喜民的孫子也是華陰老腔的傳承人,八歲時開始學習老腔,起初只是迫於家長的壓力,不情不願地學習。後來去外地上大學後,他時不時會拿出月琴彈唱《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在宣洩思鄉之情的同時,他漸漸感受到了老腔中的故事與情感。提起孫子成為傳承人這件事,張喜民甚是欣慰。

趙太生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分享,與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合作的想法始於去年12月。「華陰老腔號稱是『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它的特點是吼,一嗓子能吼出五千年歷史的感覺,特別豪放,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一個代表。」他表示,香港對世界的外來文化都很包容,「更何況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同時他強調,此次音樂會既扎根傳統,也邀請了四位在國際舞台上較為活躍的爵士樂音樂家,呈現流行與傳統的碰撞。

音樂會亦融入了內地北方地區的非遺民間舞蹈「跑驢」,具地方文化特色,還將三弦與大鼓結合,打造別樣的視聽感受。

趙太生期待音樂會能在大灣區進行巡演。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團隊更邀得內地網絡歌手——陝北的「贰強」和丁文軍為音樂會錄下自己渾厚嘹亮的唱腔,用於序幕中。

趙太生表示,當前許多流行演唱會的票價都逾一千,也不容易搶到,這令他很是感慨,因為許多從事傳統音樂的人都是從很小就開始,雖在自己的領域耕耘多年,且成果不錯,但粉絲只有一部分較為固定的人群。他指出,自己所在的香港中樂團一直秉持「根植傳統、銳意創新」的理念,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如加入流行元素,希望吸引年輕觀眾。「要讓年輕人喜歡,就要做年輕人感興趣的東西。」因此趙太生的學生們也將參演本次音樂會,這也代表了新生力量與傳承。

趙太生表示,本次不同風格間的磨合也是「化不可能為可能。」較為具象地說,是一種美酒、咖啡與大蒜、洋蔥的碰撞與互相接納及合理調配。

他期待音樂會能在大灣區進行巡演,讓更多觀眾認識這些表演形式。「只要用開放的態度接受所有優秀的東西,就是一種進步。」

沙漠海鲜、沙漠水稻?塔克拉玛干的新产业颠覆你想象

2025-08-17

南海海域发生4.4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2025-08-17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顺利完成

2025-08-17

精准抓建强基层 靠前解难暖兵心

2025-08-17

暑期档电影市场展现巨大消费潜力 “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广受好评

2025-08-17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2025-08-17

南北方或将一同“蒸桑拿” 多地多举措积极应对大范围高温天气

2025-08-17

暑期红色文旅“热”力全开 “红色+”旅游业态焕新出彩

2025-08-17

山东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今天贯通 通车后5分钟可穿越黄河

2025-08-17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2025-08-17

“金融+”特色服务激活暑期文旅市场 多重优惠发力“点燃”消费热潮

2025-08-17

龙舟、武术等获得广泛认可 中华传统体育“国际范”闪耀世运赛场

2025-08-17

赏美景、品美食、“买买买”……入境游升温 外国家庭“组团”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2025-08-17

暑运铁路餐饮呈现“新”变化 “舌尖上”的旅途惠民生暖民心

2025-08-17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闻“汛”而动显担当——记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南台子西沟村党支部

2025-08-17

沙漠里养海鲜、种水稻?科技助力新疆“点沙成金”变身鱼米之乡

2025-08-17

人工智能数据污染事例频发 如何防范?这篇详细解答请收下→

2025-08-17

505亿元!中国微短剧市场超速增长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25-08-17

成都世运会已产生233枚金牌 累计打破18项世界纪录

2025-08-17

数说“十四五”以来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创新引擎动能强劲

2025-08-17

各地特色“文旅大餐”亮点纷呈 新玩法新场景点燃“夏日经济”

2025-08-1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

2025-08-17

习近平的民生之问丨“今后村民收入靠什么?”

2025-08-17

习近平牵挂的塞罕坝 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5-08-17

筑牢经济底盘 夯实发展支撑——看中国经济之“重”

2025-08-17

感悟抗战历史 凝聚前行力量——各地纪念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

2025-08-17

红树林——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守护

2025-08-17

三个镜头,感受红色太行的深情与力量

2025-08-17

数说中国丨2025年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2025-08-17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满足人民群众“新刚需”

2025-08-17

求是专访 | 如何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2025-08-17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2025-08-17

世运选手在成都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

2025-08-17

成都世运会丨“小众”的你,是我最深的爱

2025-08-17

非遗在新疆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2025-08-17

壹视界·微视频丨“两山”理念指引美丽中国建设

2025-08-17